【內耗型人格】接納「不完美」共創更自由親子關係 精神科醫生與你探討何為內耗型人格

在診間裡,時不時會遇見一類家長——他們對孩子的問題如數家珍,卻在描述時頻繁停頓自責:「是不是我哪裡沒做好?」「是不是我沒能力教好他?」這些話語背後,藏著一種深刻的人格特質:內耗型人格。這類父母並非缺乏愛與責任感,反而正因過度自省與情感高敏,使教育現場成了自我懷疑與焦慮的戰場。而這樣的互動模式,往往在無形中形塑了下一代的心理特質。

內耗型人格的雙面鏡:過度反思與情感投射

內耗型人格的核心特徵,在於對自我與環境的「過度解讀」。他們的大腦宛如24小時運轉的監控系統,不斷掃描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確」,並將這套精密偵測機制投射到親子關係中。

這一套機制造成常見的教養困境包括:

  1. 完美主義陷阱:要求孩子「避免重蹈自己覆轍」,將自身未滿足的期待轉為嚴苛標準。
  2. 情緒感染效應:父母因小事自責的低氣壓,反而讓孩子學會壓抑負面情緒。
  3. 關係倒置現象:孩子被迫成為安撫父母焦慮的角色,喪失健康的情感邊界。

打破代際循環的三把鑰匙

  1. 無須完美,「足夠好」便可以(Good Enough Parenting)
    英國心理學家Donald Winnicott提出的概念,正是針對內耗型父母的完美主義傾向。與其糾結「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如關注「此刻的互動是否有真實情感流動」。親子關係的本質是雙向的情感流動,當父母放下「必須正確」的執念,真誠的擁抱與傾聽,遠比精心設計的教案更能讓孩子感受被愛。允許自己犯錯,正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生命教育。
  2. 建立「心理緩衝區」
    在情緒激動時刻意暫停:「我需要10分鐘整理思緒,我們等等再談。」這不僅是自我調節,更在示範「衝突不必立即解決」的健康模式。研究顯示,父母若能坦承自己都有軟弱的時候(如:「媽媽現在很焦慮,但這不是你的錯」),孩子反而能發展更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3. 區分「你的課題」與「我的課題」
    當孩子成績下滑,內耗型父母容易陷入「都是我監督不夠」的自責。此時不妨自問:「這件事有多少比例真正屬於我的責任?」協助孩子制訂計畫是父母的責任,但執行與結果卻是屬於孩子的人生課題。

伸延閱讀:【精神病檢查】精神科疾病可以靠抽血檢查作斷診嗎?醫生拆解如何為患者斷診精神科疾病!

從創傷到覺察:改寫親子劇本的可能性

許多內耗型父母的過度反思,根源於自身童年未被妥善對待的情感需求。一位總在診間落淚的母親曾說:「我怕女兒像我小時候一樣不夠努力,結果反而把她逼得喘不過氣。」

這正是療癒的起點——當我們意識到「過度補償心理」如何影響教養,便能選擇更有意義的回應方式。

結語:讓傷口成為成長的養份

教育本質上是人格的碰撞。當內耗型父母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存在」,反而能創造更自由的親子關係——孩子不必為父母的情緒負責,父母也無須為孩子的每個選擇自責。這種「帶著裂痕前行」的勇氣,或許才是給下一代最珍貴的禮物:世界或許不完美,但我們仍能在其中溫柔而堅定地成長。

#專科 #精神科 #張正平醫生 #高燒生活  #疾病病症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