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反應是指個體在遭遇創傷性事件後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包括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的變化。創傷反應的出現通常是由於個體面對超出其應對能力的創傷性事件。以下盤點幾個你以為正常的行為,但其實分分鐘的身體發出的創傷反應!
災難化思維
災難化思維是一種認知扭曲,指的是將某種情況或事件的後果視為極端負面或災難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模式常見於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中,並可能影響個體的情緒和行為。曾經遭遇過創傷或重大失敗、焦慮型或悲觀型性格以及活在高壓或不穩定環境中的人都比較容易進入此類思維模式。
凍結創傷反應
凍結創傷反應一種生理和心理的防禦機制;人在面臨極端威脅或創傷時會自動“凍結”。反應源於人類古時的生存本能;個體在危險情況下會暫時保持靜止以免引起捕食者注意。這種狀態是心理上的逃避和身體的生理反應,狀態可以讓人在面對無法逃避的威脅時暫時減少痛苦和焦慮。但是長時間處於狀態下有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影響日常生活和情緒穩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過度獨立
過度獨立是指個體在情感上或實際上過度依賴自己,而不願意尋求他人的幫助或支持。這種行為往往與心理創傷有關,特別是在早期經歷了忽視、虐待或其他創傷性事件的人身上。很多時候,他們即使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仍會堅持自己解決問題。在情感上,他們亦傾向和他人保持距離並不願分享內心感受。過度獨立的人也會對自己和他人抱有高度期望,同時經常感到壓力。
伸延閱讀:【電子產品】研究發現孩子用電子產品時間愈久 患精神病風險愈高!
解離
解離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涉及個體在面對壓力、創傷或情感困擾時,暫時脫離現實或自我;狀態下,個體會在身份、記憶或意識功能上崩解,將所有能引發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分離出來。解離是心理防衞機制的一種,是潛意識幫助我們面對危險時減少焦慮方法的一種。一般會處於解離狀態的人都可能是因為受到極大的壓力或極深的創傷,也可能是童年時的慢性創傷導致。
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是一種以持久的社交回避、感覺不夠好和過度敏感於負面評價為特徵的心理健康狀況。他們強烈避免社交場合、害怕與他人互動並擔心或拒絕別人評價自己。他們經常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同時感到自己不夠好或不值得被喜歡。迴避型人格的人對批評或拒絕的恐懼非常強烈,容易感到羞愧或尷尬。他們亦傾向於孤立自己,避免建立親密關係。
以上是幾種常見但不易於察覺的創傷反應。在面對創傷時,個體的反應往往是多樣且複雜的,包括凍結、逃避或過度獨立等方式。然而,理解這些反應是創傷後自我保護的自然表現,則是促進康復的重要一步。包容性不僅是對他人經歷的理解和接納,也是對自己情感的包容。透過建立安全的支持系統,個體可以逐步打破孤立的防護,開啟自我療癒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