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校長,我嘅使命係將護理精神傳畀學生,令佢哋可以再將使命帶入人群同社會上,令護理精神得以傳承下去!」2001年時於香港大學護理學系畢業的袁偉傑,在機緣巧合下,以33歲之齡時成為護士學校校長。究竟由前線護士搖身一變成為學校校長,過程中又有甚麼困難?兩者在工作上又有甚麼分別呢?高燒Gofever早前訪問了這位年輕校長,為大家分享年輕校長的使命。
有甚麼契機由護士轉為校長?
袁偉傑現時是護士訓練學校校長,至今訓練出的護理學生已達到數百人,他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以致用,將南丁格爾精神發揚光大。不過,到底有甚麼契機令袁偉傑會由一位護士轉為校長呢?他指,在從事了6、7年前線護士工作後,想嘗試轉向學術界發展,所以修讀完護理碩士課程後,袁偉傑選擇到大學護理系執教,就這樣便正式展開他在學術界的發展。
年輕當校長會否面對很多難題?
袁偉傑表示,自己在33歲之齡時成為護士學校校長。校長一向給人一種嚴肅及成熟印象,作為一位年輕的校長,袁偉傑坦言有不少難題需要面對,「當時自己好年輕就做校長,身邊工作嘅老師、同事全部年紀大過自己,感覺會一啲尷尬,所以要用平常心面對,最重要係做任何決定都係建基於學生、學校利益為大前題,唔好將個人感覺、私心影響任何決定,好多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做護士 VS 做校長,兩者最大分別是…?
作為一位前線護士,袁偉傑笑言最大的好處是每天都可以完成手頭上工作,下班便代表完成工作,不用將工作帶回家中。相反,作為校長後,需要負責龐大的教學工作以及管理學校大小事務,「最大挑戰係工作唔會有完成嘅一日,收工後仲要唔同人士進行溝通、坐低睇文件。」他指,自己很多時候需要在下班後才開始有時間處理手頭上的工作。
袁校長又會如何看待「教育」二字?
每位校長都愛談及教育。袁偉傑表示,所有的教育工作都不會即時見到成效,「今日你做完一件事,可能要以月或年計,先會見到成效,呢個正正係教育工作嘅無奈,但亦都係可以見到長遠效果。」他認為,教育工作者每為學生做完一件事後,雖則未必即時出現成效,但其實長遠地看,有關成效是能夠維持十分長遠,最後得益的甚至是整個社會。
因此,袁偉傑指自己作為校長,並非規劃下一個月的事情,「我哋要計劃嘅講緊喺3至5年嘅事,我們呢家已經計劃緊2022至2023年嘅事,甚至係5年計劃。身為校長,我嘅使命係將護理精神傳畀學生,令佢哋可以再將使命帶入人群同社會上,令護理精神得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