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食用海鮮】澳洲檢出5種海鮮含微塑膠!沙甸魚每100克含有1粒米大的微塑膠

食海鮮隨時變成食膠?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市面5種海鮮含有微塑膠,當中以沙甸魚被檢出微塑膠的含量最高。翻查食物安全中心資料,微塑膠主要殘留在魚類的腸胃內,進食前將內臟清除就能減少攝入量。

蝦、蟹、魚都含有微塑膠! 以沙甸魚含量為最高

綜合媒體報導,澳洲昆士蘭大學及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人員共同發表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在澳洲漁市場購買了5種海鮮進行分析,包括野生藍蟹、生蠔、養殖虎蝦、野生魷魚及野生沙甸魚。

研究結果顯示,全部樣本都被驗出含有微塑膠,當中以沙甸魚的含量最高,平均食用每100克沙甸魚,就可能攝入塑膠量達30毫克,相等於吞下1粒米大小的膠粒。而第二名是藍蟹,每100克可能攝入3毫克塑膠量。

  • 沙甸魚:每100克食用份量可能攝入30毫克塑膠量
  • 藍蟹: 每100克食用份量可能攝入3毫克塑膠量
  • 虎蝦: 每75克食用份量可能攝入1.1毫克塑膠量
  • 生蠔: 每50克食用份量可能攝入0.7毫克塑膠量
  • 魷魚: 每100克食用份量可能攝入0.7毫克塑膠量

研究團隊指出,人類除了從海鮮中攝入微塑膠外,亦可能通過瓶裝水、啤酒、海鹽及蜂蜜中攝入微塑膠。研究結果於7月刊登在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食安中心建議烹煮前將海產內臟移除

微塑膠是細小的塑膠微粒,來源包括由較大型塑膠垃圾分解而成的碎片及化妝品中的微膠珠等。歐洲食物安全局把它界定為大小介乎0.1微米與5毫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含有有毒化合物,不易被分解,長期殘留在海洋之中,在食物鏈中不斷累積,最終會危害生態。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引述歐洲食物安全局的資料,魚類食用部分的微塑膠含量微不足道,而且主要殘留在魚類的腸胃道,所以食安中心建議市民在烹煮魚類及海產前,應徹底清洗乾淨,並將內臟清除,以減少塑膠攝入量。

#吃出健康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
WhatsApp
Email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