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濕疹都分好多種?中醫分享6招日常護理濕疹皮膚小貼士 | 盧家瑩醫師
2020年5月19日
轉季是濕疹容易發作的日子,皮膚痕癢難耐實在令人困擾。其實,濕疹成因眾多,根據中醫理論,在臨床上大致可分為三大種類。
1. 濕熱型
濕熱型濕疹多為急性發作,發病時間較短,皮膚表現潮紅,有大量紅色丘疹、水皰,抓破後又會糜爛、滲液,瘙癢感比較劇烈。臨床上多以清利濕熱、涼血解毒的方法作治療,常用中藥包括石膏、黃芩、黃連、黃柏、丹皮、赤芍等。
建議食療:綠豆薏米水 (1-2人分量)
綠豆30g,薏米30g,先浸後加水約1000ml煲30-45分鐘,可加入少量冰糖。
2. 脾虛濕蘊型
脾虛濕蘊型濕疹發病時間較慢,皮膚潮紅,可見鱗屑,或有糜爛少量滲出,皮膚瘙癢。臨床上多以健脾除濕的方法治療,常用中藥包括白朮、蒼朮、豬苓、茯苓等。
建議食療:五指毛桃茯苓湯 (1-2人分量)
五指毛桃30g、茯苓15g、淮山15g、瘦肉約300g、無花果2枚, 先把材料浸好,後加約2000ml清水,煲2小時即可。
3. 血虛風燥型
血虛風燥型濕疹多見於濕疹發病多年的患者,皮膚乾燥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癬樣變,色素沉著,脫屑,瘙癢反复。臨床上多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方法治療,常用中藥包括地黃、芍藥、首烏藤、白蒺藜等。
建議食療:首烏黑豆烏雞湯 (1-2人分量)
制首烏15g、黑豆50g、烏雞半雞、紅棗2-3枚,將烏雞洗淨後,加入已經浸過的黑豆和首烏,加水約2500ml,煲2小時即可。
除了藥物外,還可以透過針灸、放血療法結合治療。如患有濕疹,特別是初起者,必須積極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臨床上亦發現,初發者治愈率較高,若發展為慢性濕疹,則容易反覆發作,治療上較為困難。
6個濕疹皮膚的日常護理貼士
最後,為大家分享6個濕疹皮膚的日常護理貼士:
- 洗澡時間不宜過久,水溫不要過高,以免沖走皮膚表面的油脂
- 嘗試找出致敏源,並盡量避免接觸
- 忌吃辛辣、酒、蝦、蟹、牛、羊、鵝等發物
- 建議穿純棉衣服,減少衣服與皮膚摩擦,保持皮膚通爽
- 盡量減少搔抓
- 避免曬太陽